摩洛哥的“老式钢笔”、澳门的“钢铁大楼”、迪拜耗资十亿美元打造的“椰子树”……这些都是目前在建的一些古怪又新奇的建筑作品。类似的作品越来越吃香,这不,又有五座新大楼进入筹备甚至开工状态了。
从欧式到日式,日本校舍在经历一种怎样的蜕变?对于日本来说,高校建筑里包含了他们所信奉的“努力主义”,隐藏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马虎不得。
作为一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像一个布道者,几乎包揽了在这个领域涵盖的一切任务及使命。 “勒•柯布西耶——巨人的建筑”作为承载着200多件“真迹”的个展,首次来到中国。2015年,是这位大师逝世的第50个年头。策展人白宇西称这是一次“巨人的回家之路”。
今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 -1965)逝世50周年,《艺术新闻/中文版》邀请了国内重要的7位建筑师马岩松、柳亦春、王辉、李虎、徐甜甜、董功、朱锫畅谈了他们对柯布西耶的感悟与思考,使读者透过深耕于建筑领域的实践者的眼睛“再发现”柯氏留给我们的启示。
位于法国芒什省的小岛之上,距海岸线两公里的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这一次,爱马仕将我们带到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上,在奇特的自然地貌与神圣的宗教建筑之间,在来自全球各地风格迥异的表演艺术之中,将“蜕变”的年题提出并展开,引发着每一位参与到这次旅程中的人们的深层思考。
林林总总的建筑元素——地板、大门、天花板、楼梯、窗户,甚至还有厕所— 来自世界各地、跨越上百年的展品,呈现了你我生活的城市如何逐渐变成了卡尔维诺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所描述的楚露德。作为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先生有感于世界建筑同质化的趋势,以大量新鲜而详尽的元素(细节)对此问题加以描述和表现。他说,这不是控诉。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度呈现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德国,1941~2010)的毕生回顾展,展览中包括波尔克各种媒介的作品,如油画、摄影、影像、素描、版画和雕塑。该展览占据了现代艺术博物馆二楼的四个画廊空间,包含250多件作品,是该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展览之一。
建筑是由一块块砖等材料砌成,头发也是一根根堆积在一起,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Wamhouse成立于2005年,两位创立者因为对建筑和设计的迷恋而走到一起。这间具有先锋意识和超现实气质的工作室最近创作了魔幻空间“12系列”。
有没有幻想过某一天,能够随心所欲地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程?可以一整年在海岸边看朝霞渐起观晚霞西沉。利用闲暇时光参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欣赏他们用色大胆的家具和装潢艺术。以上一切,只要来马赛,你便能拥有。
劳力士自2002年起在全球范围里展开“创艺推荐资助计划” (RolexMentor and ProtégéArts Initiative)。每年都会选取各个领域内富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并邀请各领域的顶级大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指导。最新一届的建筑类科目中,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中国年轻建筑师赵扬搭档,共同合作共有家园(Home for All)。建筑师赵扬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创作过程。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吴哥窟遗址(Angkor)已经成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早在1907年,就有记载,当时在三个月的时间中有大约200个游客造访吴哥。而到了1920年代末,观光客的数量好似一下子由细流突然变成了洪水,即使在1934年大萧条时期,也有记载表明2817名游客参观了吴哥窟。于是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执掌该地区的殖民当局就有了在所谓的法属印度支那地区兴建五家豪华酒店的计划。其中的两座新建筑、后来的Le Royal Phnom Penh(1929)和 Grand Hotel d’Angkor(1932~1933)便落户在今天的柬埔寨。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近日揭幕了市中心建筑改头换面的全新设计,包括可伸缩的玻璃墙、新画廊空间,整个一楼将对公众免费开放,包括备受喜爱的雕塑花园。
2013年迈阿密艺术周期间,法国女性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兼摄影师夏洛特•贝里安于1934年构建的作品“水上之屋”终于面世。这件由贝里安设计却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如今因路易威登其梦想成真,贝里安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及现代美学理念获得了新的延续。此次将借由Michael Burke的采访,揭开这栋作品赋予的象征意义。
Archizines (www.archizines.com)在世界各地遍寻别样且独立的建筑出版物,试图复兴这种具有美感的出版方式。由策展人Elias Redstone发起并与伦敦AA建筑学院合作举办的巡回展览,现已包括来自20多个国家100种建筑类读物,为当代建筑体系提供新的探索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