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奥运会创下许多纪录。
从开幕式走出体育场馆、男女运动员数量各半、霹雳舞首次纳入奥运会,到95%的赛事在现有建筑或临时搭建的基础设施中举办,且大部分场馆都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这届奥运会正向世人展现不同以往的样貌。
鲜为人知的是,这届奥运会也是国际奥委会改革申办过程以削减成本至今,首届全面展开的奥运会。近年来,由于举办奥运会的费用越来越高,加上有的申办国家饱受腐败问题困扰,国际奥委会因此着手改革。
规则改变了。除非有明确的遗产计划,否则国际奥委会在这个过程中会阻止新体育场馆的建设,并鼓励使用邻国的设施以降低成本,同时将这项为期两周的赛事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内。
这也是对各地抗议活动做出的一种回应。从波士顿到奥斯陆,从斯德哥尔摩到罗马,当地人都在抗议奥运会主办成本的上升,这些城市随后都放弃了申办奥运会。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的经济学家维克托·马西森(Victor Matheson)表示,“国际奥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巴黎之外,洛杉矶(2028年)、布里斯班(2032年)和意大利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2026年)、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2030年)、美国盐湖城(2034年)作为未来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不仅保证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也开启了奥运会更加注重成本的时代。这些城市都热爱体育,或者已有现成的可用运动场,不需要为短短两周的赛事建造大量新设施。
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席执行官艾蒂安·托布瓦(EtienneThobois)在5月份对彭博新闻社表示,“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收支平衡,我们会量入而出。”巴黎组委会的预算是47亿美元,其中的96%由私营部门提供。巴黎奥运会的基础设施成本预算恰巧也是47亿美元。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BrunoLeMaire)也表示,他希望本届奥运会成为“几十年来最经济的一届”。
这也解释了为何这届巴黎奥运打破传统的场馆设置逻辑,让人们的生活与运动连接起来。“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表示。
巴黎最大的城市广场—协和广场承办此次奥运会的三人篮球、自由式小轮车、霹雳舞和滑板比赛项目;奥运会结束后,这里还会成为城市公园,用于举行演出、摄影展、街头艺术活动等各种文化活动。修复后的巴黎大皇宫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击剑和跆拳道比赛的举办地;奥运会结束后,它还将继续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场所,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不只如此。本届的41个奥运场馆和20个残奥场馆遍布法国各地,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竞技的平台,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法国文化和地理的旅程。例如,射击赛事在沙托鲁举行,而足球赛事则在里昂、南特、波尔多、圣艾蒂安、尼斯和马赛等城市共享。这些分散的场馆不仅方便观众观赛,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期封面人物,牛津大学荣誉教授、全球知名大项目管理专家、《怎样做成大事》的作者傅以斌对此深有感触。“在所有大型项目中,经验是无价之宝。经验就像一颗北极星。”他告诉《周末画报》,因为成熟的技术可控、风险小。同样,成熟的设计、模块化可复制的设计也是如此。
然而,以往多数的奥运会都希望惊艳全球,新建的奥运场馆追求标新立异,不会选择成熟的模型。这对前卫的设计师而言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对有效管理项目而言,却无疑是灾难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项目追求第一、最大、最长、最高。第一是探路者,没有经验可循,未知的风险不可控,这也是现代奥运会每每超出预算的主要原因。
如果要避免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产生债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定同一个城市持续举办奥运会,这样不仅场馆每4年就能重复利用,而且还可能不断传承举办大型体育盛会的组织经验,事半功倍,而不用每次都是新手操盘,面临陡峭的学习曲线。
但奥运会几乎违背了上述的每一条经验,操办奥运会的人几乎都是新手。由于奥运会要面向更多人群,奥委会当然希望有城市竞争,各大城市也希望借奥运来提升城市名片价值;至于操办奥运会,也不能指望全球共享一家奥运会承办公司在各国操办活动;通常,多数奥运会举办国的基础建设肯定是偏向选择本国人兴建,希望创造本土就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项目要想成功,根本原则就是谋定而后动。成功的项目管理者应该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前期是思考,后期是行动。”傅以斌表示,很多大型项目失败的种子往往是在规划阶段就埋下的。“很多项目在没有太多计划的情况下就直接投入了战斗,”他说,“确实存在一种‘试图将铲子插入地下’的倾向。这是我们都有的认知偏见—我们倾向于遵循大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而不是坐下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值得考虑的方案。”
傅以斌表示,理想的做法是慢思考,快行动。“我们所说的缓慢并不是指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而是指有效地利用时间。当你开始思考时,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说,“如果你不这样做,可能会陷入这样一种情况—当交付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你被迫行动缓慢,因为你在交付过程中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傅以斌提出了做成大事的11个“启发式”,比如“慢思考,快行动”“组建完美的团队”“雇用有经验的人”“模块化”等。傅以斌表示,这11个“启发式”的核心是团队合作、模块化和在通过试验获得的经验基础上不断迭代。“正是它们把成功的项目与工期延误、预算超支、收益不如预期,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的项目区别开来了。”傅以斌说。
范荣靖